雯姐抄甘和茶中草药配方
作者:本网站 大红花 海珠人网站:2019-08-20
第一部份 我为什么要介绍甘和茶中草药配方?因为我在一几年前一个夏天,一天泡饮一包甘和茶,连续5个月,医好了我的消喝症。 什么叫消喝症,就是每天要饮很多开水,2个钟就要饮2瓶中瓶的瓶装水。证明中国的中药是中国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真贵的中医药文化,我们大家要好好真惜。 下边是我将甘和茶中草药配方的药用疗效,在百度百科中一个一个查找出来了,以供大家分享!
一、甘和茶生产厂家的介绍: 源吉林甘和茶 德众(佛山)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集团 功效:用于感冒发热,头痛,骨节,疼痛,食滞饱胀,腹痛吐泻。
二、甘和茶生产厂家的介绍
三、在百度百科找到的甘和茶中草药配方的药用介绍
中药成分: 紫苏叶,青蒿,香薷,薄荷,葛根,前胡, 防风,黄芩,连翘,桑叶,淡竹叶,广藿香, 苦丁茶,水翁花,荷叶,川木通,栀子,菌陈, 粉萆薢,槐花,威灵仙,苍术,厚朴,陈皮, 乌药,布渣叶,山楂,槟榔,紫苏柄,龙胆, 旋覆花,甘草,牡荆叶(嫩叶)千里光(嫩叶),玉叶金花。 35个中草药, 性状:本品为黑褐色的颗粒状物,气香,茶水味甘,微凉。 功能主治:疏风清热,解署消食,生津止渴,用于感冒发热,头痛,骨节疼痛,食滞饱胀,腹痛吐泻。 中药成分和药用功效:
1、紫苏叶 适合人群:气虚、阴虚及温病患者慎服。 紫苏叶食疗作用:紫苏叶味辛,性温;归肺、脾经;芳香升散,具有散寒解表,宣肺止咳,理气和中,安胎,解毒 主治外感风寒,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,咳嗽气喘,脘腹胀闷,呕恶腹泻,咽中梗阻,妊娠恶阻,胎动不安,食鱼蟹中毒,痈疮蛇毒辣。 紫苏叶食物相克: 紫苏叶不可同鲤鱼食,生毒疮。 夏天在屋子周围养几盆紫苏可以起到防蚊虫的作用 1
2、青蒿, 青蒿,中药名。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遍及全国。具有清虚热,除骨蒸,解暑热,截疟,退黄之功效。常用于温邪伤阴,夜热早凉,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,暑邪发热,疟疾寒热,湿热黄疸等病症的治疗。
入药部位干燥地上部分。性味味苦、辛,性寒。归经归肝、胆经。功效清虚热,除骨蒸,解暑热,截疟,退黄。主治用于温邪伤阴,夜热早凉,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,暑邪发热,疟疾寒热,湿热黄疸等病症的治疗。
相关配伍1、治暑毒热痢:青蒿叶一两,甘草一钱。水煎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) 2、治虚劳,盗汗、烦热、口干:青蒿一斤。取汁熬膏,入人参末、麦冬末各一两,熬至可丸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。(《圣济总录》青蒿丸) 3、治温病夜热早凉,热退无汗,热自阴来者:青蒿二钱,鳖甲五钱,细生地四钱,知母二钱,丹皮三钱。水五杯,煮取二杯,日再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青蒿鳖甲汤) 4、治劳瘦:青蒿嫩者(细锉)一升,以水三升,童子小便五升。同煎成膏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温酒下,不以时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青蒿煎)
生理特性一年生草本;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。根单生,垂直,狭纺锤形;茎单生,高100-200厘米,基部直径可达1厘米,有纵棱,幼时绿色,后变褐色或红褐色,多分枝;茎、枝、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无毛或初时背面微有极稀疏短柔毛,后脱落无毛。叶纸质,绿色;茎下部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,长3-7厘米,宽2-6厘米,绿色,两面具细小脱落性的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,三(至四)回栉齿状羽状深裂,每侧有裂片5-8(10)枚,裂片长椭圆状卵形,再次分裂,小裂片边缘具多枚栉齿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的深裂齿,裂齿长1-2毫米,宽0.5-1毫米,中肋明显,在叶面上稍隆起,中轴两侧有狭翅而无小栉齿,稀上部有数枚小栉齿,叶柄长1-2厘米,基部有半抱茎的假托叶;中部叶二(至三)回栉齿状的羽状深裂,小裂片栉齿状三角形。稀少为细短狭线形,具短柄;上部叶与苞片叶一(至二)回栉齿状羽状深裂,近无柄。 头状花序球形,多数,直径1.5-2.5毫米,有短梗,下垂或倾斜,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,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,并在茎上组成开展、尖塔形的圆锥花序;总苞片3-4层,内、外层近等长,外层总苞片长卵形或狭长椭圆形,中肋绿色,边膜质,中层、内层总苞片宽卵形或卵形,花序托凸起,半球形;花深黄色,雌花10-18朵,花冠狭管状,檐部具2(3)裂齿,外面有腺点,花柱线形,伸出花冠外,先端2叉,叉端钝尖;两性花10-30朵,结实或中央少数花不结实,花冠管状,花药线形,上端附属物尖,长三角形,基部具短尖头,花柱近与花冠等长,先端2叉,叉端截形,有短睫毛。瘦果小,椭圆状卵形,略扁。花果期8-11月。
生长环境遍及全国;东半部省区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,西北及西南省区分布在2000-3000米地区,西藏分布在3650米地区;生境适应性强,东部、南部省区生长在路旁、荒地、山坡、林缘等处;其他省区还生长在草原、森林草原、干河谷、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,也见于盐渍化的土壤上,局部地区可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。
药材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,上部多分枝,长30~80cm,直径0.2~0.6cm;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,具纵棱线;质略硬,易折断,断面中部有髓。叶互生,暗绿色或棕绿色,卷缩易碎,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,裂片和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,两面被短毛。气香特异,味微苦。 3、香薷香薷,中药名。为唇形科、香薷属植物,直立草本,密集的须根。茎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,钝四稜形,具槽,无毛或被疏柔毛,常呈麦秆黄色,老时变紫褐色。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穗状花序,花梗纤细,近无毛,花萼钟形,花冠淡紫色,花丝无毛,花药紫黑色。花期7~10月。生于路旁、山坡、荒地、林内、河岸,海拔达3400米。香薷能发汗解表,化湿和中,利水消肿。主治:夏月感寒饮冷,头痛发热,恶寒无汗,胸痞腹痛,呕吐腹泻,水肿,脚气。 中文学名:香薷
入药部位唇形科植物江香薷或华荠苎的带根全草或地上部分。性味味辛;性微温。归经入肺、胃经。功效汗解表,化湿和中,利水消肿。主治风寒感冒,水肿脚气。用法用量煎服,3~9g。禁忌表虚者忌服。药材炮制拣去杂质,用水喷润后,除去残根,切段,晒干即得。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采得(香薷),去根留叶,细锉,暴干,勿令犯火。生理特性唇形科、香薷属植物,直立草本,密集的须根。茎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,钝四稜形,具槽,无毛或被疏柔毛,常呈麦秆黄色,老时变紫褐色。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穗状花序,花梗纤细,近无毛,花萼钟形,花冠淡紫色,花丝无毛,花药紫黑色。花期7~10月。生于路旁、山坡、荒地、林内、河岸,海拔达3400米。产地栽培于江西分宜、新余等地。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台湾、贵州。相关论述1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“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,治水甚捷。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。又大叶香薷治伤暑,利小便。浓煎汁成膏,为丸服之,以治水胀病效。《本草》言治霍乱不可缺也。” 2.《本草纲目》:“世医治暑病,以香薷饮为首药,然暑有乘凉饮冷,致阳气为阴邪所遏,遂病头痛发热恶寒,烦躁口渴,或吐或泻,或霍乱者,宜用此药,以发越阳气,散水和脾。若饮食不节,劳役作丧之人伤暑,大热大渴,汗泄如雨,烦躁喘促,或泻或吐者,乃劳倦内伤之证,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、人参白虎汤之类,以泻火益元可也。若用香薷之药,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。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,如冬月之用麻黄,气虚者尤不可多服,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,不拘有病无病,概用代茶,谓能辟暑,真痴人说梦也。且其性温,不可热饮,反致吐逆,饮者惟宜冷服,则无拒格之患。其治水之功,果有奇效。” [1] 3.《本草经疏》:“香薷,辛散温通,故能解寒郁之暑气,霍乱腹痛,吐下转筋,多由暑月过食生冷,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,辛温通气,则能和中解表,故主之也、散水肿者,除湿利水之功也。” 4.《本草汇言》:“香薷,和脾治水之药。伤暑用之,即消蓄水;霍乱用之,即定烦躁;水肿用之,即行小便。其辛温利水,有彻上彻下之效;甘温和脾,有拔浊回清之功;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;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。” 5.《本经逢源》:“香薷,先升后降,故热服能发散暑邪,冷饮则解热利小便,治水甚捷。” 6.《幼科要略》:“考《本草》香薷辛温发散,能泄宿水,夏热气闭无汗,渴饮停水,香薷必佐杏仁,以杏仁苦降泄气。又曰,香薷辛温气升,热服易吐,佐苦降如杏仁、黄连、黄芩则不吐。” 7.《本草正义》:“香薷气味清冽,质又轻扬,上之能开泄腠理,宣肺气,达皮毛,以解在表之寒;下之能通达三焦,疏膀胱,利小便,以导在里之水。《别录》主霍乱腹痛吐下者,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,以致大气缭乱,上吐下泄,腹痛如绞。香薷能通阳气,所以可治,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,如果肢厥脉伏,目陷面青,唇舌淡白如纸,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,非大剂姜、附、连、萸,不能挽救于什一者,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。散水肿者,水溢于肤表,本宜发表以开鬼门,且肺气开泄,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,水肿自消。香薷达表通阳,又能利水,故治肿甚捷,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。《别录》用一散字,则所以退肿之由,重在散表,不重在利导,其旨更显。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,亦指暑月受凉,外寒闭其内热,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,则香薷通阳解表,是其专职,而又能导水利湿,更与暑月湿热郁蒸,膀胱不利者相合,非谓暑天百病,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。” 8.《别录》:“主霍乱,腹痛吐下,散水肿。” 9.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下气,除烦热,疗呕逆冷气。” 10.《滇南本草》:“解表除邪,治中暑头疼,暑泻肚肠疼痛,暑热咳嗽,发汗,温胃,和中。” 草纲治暑病,以香薷饮为首药,然暑有乘凉饮冷,致阳气为阴邪所遏,遂病头痛发热恶寒,烦躁口渴,或吐或泻,或霍乱者,宜用此药,以发越阳气,散水和脾。若饮食不节,劳役作丧之人伤暑,大热大渴,汗泄如雨,烦躁喘促,或泻或吐者,乃劳倦内伤之证,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、人参白虎汤之类,以泻火益元可也。若用香薷之药,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。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,如冬月之用麻黄,气虚者尤不可多服,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,不拘有病无病,概用代茶,谓能辟暑,真痴人说梦也。且其性温,不可热饮,反致吐逆,饮者惟宜冷服,则无拒格之患。其治水之功,果有奇效。” [1] 3.《本草经疏》:“香薷,辛散温通,故能解寒郁之暑气,霍乱腹痛,吐下转筋,多由暑月过食生冷,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,辛温通气,则能和中解表,故主之也、散水肿者,除湿利水之功也。”4.《本草汇言》:“香薷,和脾治水之药。伤暑用之,即消蓄水;霍乱用之,即定烦躁;水肿用之,即行小便。其辛温利水,有彻上彻下之效;甘温和脾,有拔浊回清之功;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;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。”5.《本经逢源》:“香薷,先升后降,故热服能发散暑邪,冷饮则解热利小便,治水甚捷。”6.《幼科要略》:“考《本草》香薷辛温发散,能泄宿水,夏热气闭无汗,渴饮停水,香薷必佐杏仁,以杏仁苦降泄气。又曰,香薷辛温气升,热服易吐,佐苦降如杏仁、黄连、黄芩则不吐。”7.《本草正义》:“香薷气味清冽,质又轻扬,上之能开泄腠理,宣肺气,达皮毛,以解在表之寒;下之能通达三焦,疏膀胱,利小便,以导在里之水。《别录》主霍乱腹痛吐下者,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,以致大气缭乱,上吐下泄,腹痛如绞。香薷能通阳气,所以可治,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,如果肢厥脉伏,目陷面青,唇舌淡白如纸,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,非大剂姜、附、连、萸,不能挽救于什一者,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。散水肿者,水溢于肤表,本宜发表以开鬼门,且肺气开泄,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,水肿自消。香薷达表通阳,又能利水,故治肿甚捷,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。《别录》用一散字,则所以退肿之由,重在散表,不重在利导,其旨更显。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,亦指暑月受凉,外寒闭其内热,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,则香薷通阳解表,是其专职,而又能导水利湿,更与暑月湿热郁蒸,膀胱不利者相合,非谓暑天百病,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。”8.《别录》:“主霍乱,腹痛吐下,散水肿。”9.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下气,除烦热,疗呕逆冷气。”10.《滇南本草》:“解表除邪,治中暑头疼,暑泻肚肠疼痛,暑热咳嗽,发汗,温胃,和中。” 4、 葛根, 葛根,中药名。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,习称野葛。秋、冬二季采挖,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;干燥。甘、辛,凉。有解肌退热,透疹,生津止渴,升阳止泻之功。常用于表证发热,项背强痛,麻疹不透,热病口渴,阴虚消渴,热泻热痢,脾虚泄泻。
3
5、薄荷 薄荷,土名叫“银丹草”,为唇形科植物,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。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,根茎横生地下,多生于2100米海拔高度,但也可在3500米海拔上生长,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。 全株青气芳香。叶对生,花小淡紫色,唇形,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。 薄荷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。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,治流行性感冒、头疼、目赤、身热、咽喉、牙床肿痛等症。外用可治神经痛、皮肤瘙痒、皮疹和湿疹等。平常以薄荷代茶,清心明目。 光棚温室采摘的薄荷又是春节餐桌上的鲜菜。清爽可口。 在中国,薄荷主要以江苏、安徽两省产量最大。 薄荷栽种方式有根茎栽植、分株栽植和扦插繁殖三种。
主要价值食用价值薄荷具有医用和食用双重功能,主要食用部位为茎和叶,也可榨汁服。在食用上,薄荷既可作为调味剂,又可作香料,还可配酒、冲茶等。每100克干薄荷中,含水分9.6克、蛋白质6.8克和纤维31.1克,能提供870.7千焦的热量。 如:薄荷粥,功效:清新怡神,疏风散热,增进食欲,帮助消化。 薄荷豆腐,功效:可治疗伤风鼻塞、打喷嚏、流鼻涕等症。 薄荷鸡丝,功效:消火解暑。 薄荷糕,功效:清凉,疏风散热,清咽利喉。 鲜薄荷鲫鱼汤,功效:可治小儿久咳。 薄荷汤,功效:解毒败火。 薄荷凉茶,饮用后通体舒坦,精力倍增。 此外,薄荷茎叶有特殊香味,可用于制作口香糖、牙膏等,起到清凉提神、泻火的功效。 另外,薄荷可酿蜜,其蜜蜜色深,呈深琥珀色、具有较强的薄荷特殊气味。 药用价值薄荷是中国常用中药,幼嫩茎尖可作菜食,全草又可入药,治感冒发热喉痛,头痛,目赤痛,肌肉疼痛,皮肤风疹搔痒,麻疹不透等症,此外对痈、疽、疥、癣、漆疮亦有效。 薄荷含有薄荷醇,该物质可清新口气并具有多种药性,可缓解腹痛、胆囊问题如痉挛,还具有防腐杀菌、利尿、化痰、健胃和助消化等功效。大量食用薄荷可导致失眠,但小剂量食用却有助于睡眠。 注意事项1、阴虚血燥,肝阳偏亢,表虚汗多者忌服薄荷叶。 2、怀孕期间的妇女应避免使用。又因薄荷有抑制乳汁分泌的作用,所以哺乳中的妇女也不宜多用;且因薄荷芳香辛散之故,所以肺虚咳嗽、阴虚发热多汗的患者也应慎用。此外,薄荷的成分容易因受热而挥发失效,所以宜在水滚后再放入。而其具醒脑、兴奋的效果,故晩上不宜饮用过多,以免造成睡眠困扰。 植物文化 引起了冥王的妻子佩瑟芬妮(Persephone)的嫉妒。为了使冥王忘记曼茜,佩瑟芬妮将她变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,长在路边任人踩踏。可是内心坚强善良的曼茜变成小草后,她身上却拥有了一股令人舒服的清凉迷人的芬芳,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浓烈。虽然变成了小草,她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。人们把这种草叫薄荷(Mentha)。 薄荷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植物,人生难免有许多错过的人或者事物,能再次相遇、相亲和相爱的机会几乎没有,但越是没有就越是想念,薄荷虽然是一种平淡的花,但它的味道沁人心脾,清爽从每一个毛孔渗进肌肤,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通透了,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,会让那些曾经失去过的人得到一丝安慰,所以薄荷的花语是“愿与你再次相逢”和“再爱我一次”。此外,它还有一种花语是“有德之人”。 6、 前胡, 前胡,中药名。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praeruptorum Dunn的干燥根。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。具有降气化痰,散风清热的功效。用于痰热喘满,咯痰黄稠,风热咳嗽痰多。 4
5、 防风, 多年生草本,根粗壮,细长圆柱形,淡黄棕色。茎单生,根供药用,用于治感冒、头痛、周身关节痛、神经痛等症。 5
8、 黄芩, 黄芩,中药名。别名山茶根、土金茶根,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;肉质根茎肥厚,叶坚纸质,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 其以根入药,味苦、性寒,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止血、安胎等功效。主治温热病、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热咳嗽、湿热黄胆、肺炎、痢疾、咳血、目赤、胎动不安、高血压、痈肿疖疮等症。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,而且不产生抗药性。
9、 连翘, 连翘可用种子、扦插、压条、分株等方法进行繁殖,生产上以种子、扦插繁殖为主 清热,解毒,散结,消肿。治温热,丹毒,斑疹,痈疡肿毒,瘰疬,小便淋闭。 连翘属于野生植物油料,连翘籽含油率达25%-33%,籽实油含胶质,挥发性能好,是绝缘油漆工业和化妆品的良好原料,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,油可供制造肥皂及化妆品,又可制造绝缘漆及润滑油等,还富含易被人体吸收、消化的油酸和亚油酸,油味芳香,精炼后是良好的食用油。 连翘提取物可作为天然防腐剂用于食品保鲜,尤其适用于含水分较多的鲜鱼制品的保鲜。连翘提取物能有效抑制环境中常见腐败菌的繁殖,延长食品的保质期,是一种较有希望的成本低而安全的新型食品防腐剂口。 7
8
10、 桑叶, 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。功效疏散风热,清肺润燥,平肝明目,凉血止血。主治风热感冒,温病初起,肺热咳嗽,肝阳上亢眩晕,目赤昏花,血热妄行之咳血、吐血。 9
11、 淡竹叶,
淡竹叶, 为禾本科,淡竹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状茎。须根中部可膨大为纺缍形肉质块根,黄白色。叶披针形,圆锥花序;颖果椭圆形。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。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。 11、 根药用,有清凉,解热、利尿及催产之效;主治:胸中疾热、咳逆上气、吐血、热毒风、止消渴、压丹石毒、消痰、治热狂烦闷、中风失音不语、痛头风、止惊悸、瘟疫迷闷、杀小虫、除热缓脾。又可作牧草。
10 12、广藿香, 广藿香,中药名。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枝叶茂盛时采割,日晒夜闷,反复至干。
归 经脾、胃、肺经。功 效芳香化浊,和中止呕,发表解暑。主 治用于湿浊中阻,脘痞呕吐,暑湿表证,湿温初起,发热倦怠,胸闷不舒,寒湿闭暑,腹痛吐泻,鼻渊头痛。相关配伍1、治疗暑湿表证,或湿温初起,湿温并重,发热倦怠,胸闷不舒:可与黄苓、滑石、茵陈等同用。(《温热经纬》) 2、治湿浊中阻所致的脘腹痞闷,少食作呕,神疲体倦等症:常与半夏、丁香等同用。(《和剂局方》)
|